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央行:资源价格改革滞后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06-03-03  浏览次数:938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在最新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我国资源价格改革滞后,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央行在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这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且还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央行表示,我国资源价格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也很低,更重要的是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资源价格偏低。长期以来,我国水、电、煤气、热力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此外,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在地价方面,不少地区为招商引资,压低征地补偿费。原油和成品油的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原油和成品油的涨幅。二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从电力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看,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

央行称,资源价格偏低和比价关系不合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偏低的资源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由此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粗放的,资源产出效率低。

偏低的资源价格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从需求来看,资源价格偏低导致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特别是不正常的投机性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从供给来看,资源价格偏低,影响资源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还会促使资源出口大幅增长,最终造成国内资源供给不足。

资源价格扭曲会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上升的压力。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

谈到目前正推进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央行援引2005年10月份“全国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的信息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推动水价改革、积极推进电价改革、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等五大改革。

央行称,目前我国水价改革已经稳步实施,天然气出厂价格改革方案顺利出台,煤电、煤热价格联动机制也已初步建立。下一步有必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最新行业新闻2006年03月03日更新

网友关注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