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电镀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镀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珠三角42.4%的电镀等加工企业步入痛苦转型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08-04-21  浏览次数:858

以内地“世界工厂”和廉价土地、劳动力等为后盾,香港在过去20年获得了台湾、新加坡等地没有的先天优势,而现在,这种优势已成包袱,港资企业在高科技等高附加值行业方面,已被台湾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向指出,过去20年,广东省的营商环境,对于香港从事出口导向的来料加工厂商非常有利。港商进口生产用的原材料时,需要交税,但把制成品出口,能享受退税的优惠,所以外销的产品价廉物美,保持了良好的竞争力。

不过,刘展灏表示,随着内地政策的调整,这些行业的退税额不断收缩,由以往退回17%的原料进口税,逐渐改为13%-15%,部分原材料更被禁止进口,厂商成本由此增加。

不仅是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港资企业今年面临多重成本压力。今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多数港资企业税率将调升,美国经济衰退,企业海外订单可能减少。此外,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及内地对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提出更高要求等,都成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面临的发展门槛。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等将此看作是中国企业“成本正常化”的开始。他认为,中国正逐步失去以往享有的扭曲的低成本优势。这种扭曲主要体现在能源和原材料、环境、资金、劳动力、土地等五个方面。这一过程将是不可逆转的,但可能要经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刘展灏认为,广东省的厂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转型升级,由以往的来料加工模式转变为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产品;二是转移,把生产基地搬到正在积极招商的江西、湖南和广西等地,延续以往靠廉价劳工和土地的生产模式。转移目的地甚至可考虑和中国关系友好的邦交国如巴基斯坦、越南等地。

香港贸发局去年底进行的一项港商调查则显示,大部分受访的港商表示,长远而言转型升级才是出路。53.1%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通过开发素质更佳的产品使企业升级,45.1%表示会改变产品设计,35%考虑开发自主品牌。

不过,香港贸发局副首席经济师邱丽萍表示,升级是渐进的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对知识产权的更好保护。自主品牌是否成功,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刘展灏认为,在高附加值行业,港商已落后于台商,但现时起步尚为时未晚,希望内地政府能给予时间和空间,一步步进行。部分小型厂商可能还会面临融资困难,他希望香港政府能给予帮助。

就此,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已向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提交计划书,建议提供一条龙服务,协助厂商提升技术和转型,包括帮助他们了解国策和未来发展,以及鼓励银行为厂商提供融资贷款,以购买相关设备。

至于产业转移,香港贸发局和部分厂商组成的代表团亦先后到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广西北部湾等地考察。随团出访的刘展灏表示,厂商普遍反应是正面的。最大问题是运输成本上升,此外,技术工人能否满足需要也是厂商担心的问题。

不过,根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高达78.3%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不会考虑迁移在珠三角的生产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迁移成本太高(40.9%),其次是他们在珠三角的业务仍有利可图(19.3%),且他们担心迁往其他地区会失去竞争力(16.6%),也有17.5%的公司因为不了解有哪些迁入地可供选择而没有考虑过迁移。

香港贸发局的调查亦显示,目前珠三角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很多东南亚国家,但珠三角仍然能够维持其出口竞争力,就是拥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完整产业配套。

调查显示,珠三角加工业发展多年,已经形成很长的产业链,而各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大。生产链中任何一个加工环节断裂,其影响面可能很大。根据调查,目前在珠三角的加工企业中,日常生产运作需要其它企业提供配套的,一般涉及一至五个不同产品或工序,主要包括包装、模具、五金配件、五金电镀、塑胶配件和漂/印染等。42.4%的加工企业表示他们的制品会在内地通过转厂形式供应其它下游生产商,一般转给下游企业的产品约占其总生产的三成。

“珠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邱丽萍称,未来也许制造业的总部在香港,但市场推广、生产在珠三角。她认为,(升级)这是个自然的过程,须由市场方式来决定。

以内地“世界工厂”和廉价土地、劳动力等为后盾,香港在过去20年获得了台湾、新加坡等地没有的先天优势,而现在,这种优势已成包袱,港资企业在高科技等高附加值行业方面,已被台湾企业远远抛在后面。

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刘展灏向指出,过去20年,广东省的营商环境,对于香港从事出口导向的来料加工厂商非常有利。港商进口生产用的原材料时,需要交税,但把制成品出口,能享受退税的优惠,所以外销的产品价廉物美,保持了良好的竞争力。

不过,刘展灏表示,随着内地政策的调整,这些行业的退税额不断收缩,由以往退回17%的原料进口税,逐渐改为13%-15%,部分原材料更被禁止进口,厂商成本由此增加。

不仅是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港资企业今年面临多重成本压力。今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多数港资企业税率将调升,美国经济衰退,企业海外订单可能减少。此外,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及内地对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提出更高要求等,都成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出口型企业面临的发展门槛。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等将此看作是中国企业“成本正常化”的开始。他认为,中国正逐步失去以往享有的扭曲的低成本优势。这种扭曲主要体现在能源和原材料、环境、资金、劳动力、土地等五个方面。这一过程将是不可逆转的,但可能要经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

刘展灏认为,广东省的厂商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转型升级,由以往的来料加工模式转变为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和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产品;二是转移,把生产基地搬到正在积极招商的江西、湖南和广西等地,延续以往靠廉价劳工和土地的生产模式。转移目的地甚至可考虑和中国关系友好的邦交国如巴基斯坦、越南等地。

香港贸发局去年底进行的一项港商调查则显示,大部分受访的港商表示,长远而言转型升级才是出路。53.1%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通过开发素质更佳的产品使企业升级,45.1%表示会改变产品设计,35%考虑开发自主品牌。

不过,香港贸发局副首席经济师邱丽萍表示,升级是渐进的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对知识产权的更好保护。自主品牌是否成功,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刘展灏认为,在高附加值行业,港商已落后于台商,但现时起步尚为时未晚,希望内地政府能给予时间和空间,一步步进行。部分小型厂商可能还会面临融资困难,他希望香港政府能给予帮助。

就此,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已向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提交计划书,建议提供一条龙服务,协助厂商提升技术和转型,包括帮助他们了解国策和未来发展,以及鼓励银行为厂商提供融资贷款,以购买相关设备。

至于产业转移,香港贸发局和部分厂商组成的代表团亦先后到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和广西北部湾等地考察。随团出访的刘展灏表示,厂商普遍反应是正面的。最大问题是运输成本上升,此外,技术工人能否满足需要也是厂商担心的问题。

不过,根据香港贸发局的统计,高达78.3%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不会考虑迁移在珠三角的生产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迁移成本太高(40.9%),其次是他们在珠三角的业务仍有利可图(19.3%),且他们担心迁往其他地区会失去竞争力(16.6%),也有17.5%的公司因为不了解有哪些迁入地可供选择而没有考虑过迁移。

香港贸发局的调查亦显示,目前珠三角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很多东南亚国家,但珠三角仍然能够维持其出口竞争力,就是拥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完整产业配套。

调查显示,珠三角加工业发展多年,已经形成很长的产业链,而各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大。生产链中任何一个加工环节断裂,其影响面可能很大。根据调查,目前在珠三角的加工企业中,日常生产运作需要其它企业提供配套的,一般涉及一至五个不同产品或工序,主要包括包装、模具、五金配件、五金电镀、塑胶配件和漂/印染等。42.4%的加工企业表示他们的制品会在内地通过转厂形式供应其它下游生产商,一般转给下游企业的产品约占其总生产的三成。

“珠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邱丽萍称,未来也许制造业的总部在香港,但市场推广、生产在珠三角。她认为,(升级)这是个自然的过程,须由市场方式来决定。

最新行业新闻2008年04月21日更新

网友关注排行榜

推荐图文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6003905号-2